网站首页 | 手机网站 | 访问旧版 |您好,欢迎您!
登录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网络营销 融资贷款 天下团销 战略合作 客服中心qq登陆
网页顶部

海城山西会馆 (1682年)东北海上商埠有晋商

发布时间:2014-03-24 11:01:57点击:0


来源:山西会馆网  作者:曹东家
   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
   康熙年间,关内外的贸易不断增加,晋商反应最快,晋商反应最快,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山西商人首先在吉林乌拉城中建立了山西会馆,同时,始建关帝庙。
   奉天之海州(今海城)当时盛产陶瓷与丝绸等特产,且有水路、旱路通畅的交通条件,于是晋商接踵而来,人数越来越多,生意越滚越大,山西会馆应势而起。
   辽宁省海城市西门外大街,兴海管理区东侧,“三学寺”的西侧,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有一座高大的庙宇,它就是一百多年前晋商聚会、议事的山西会馆。山西会馆原为清代庙宇建筑,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扩建后改为山西会馆。
海城山西会馆,集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北方会馆的典范。在四棵朱色的圆柱上,书有两副对联:外联为“亘古一人大义参天”;内联为“赤兔青龙忠义千秋”。
先有牛庄,后有海城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
   海城人、牛庄人都知道,先有牛庄,后有海城。历史上,牛庄是东北进关的必经之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海城自古就是商业重镇,宋元时期起,就有山西商人到辽宁贩运骡马。
   据《海城县志》记载:海城牛庄在明代中叶已是“西连津沽、南接齐鲁,吴、楚、粤各省扬帆可至”的水旱通商大埠。《辽东志》中说,朱元璋曾经在牛庄渡口处损失了十万担粮草和三千军马,后派官员到此处专门督运粮草,为戍边的官兵送去粮饷物资,明初在牛庄运送物资的船只已经是“船计数千艘”的景象了。
   牛庄小姐庙码头,早在明初,就是重要商埠。明初辽东成军,布花由山东转运,粮秣则“由直隶太仓海运至牛家庄(牛庄)”。清康熙年间,创盛京海运之后,商船所带之百货,多以牛庄为卸处。牛庄成为关东重要贸易场所。
   牛庄的码头分大码头和小码头。旧时,吉林、黑龙江来的货物全都通过兴隆、吉洞、马风到妈妈庙,从那下山到海城西柳牛庄,下山时,大车的刹闸声传遍山谷。货物从小码头上船运到小姐庙,从那里的大码头上外国火轮。
   当时牛庄河岸上,商铺林立,茶馆、饭店、赌场、妓院云集,号称三街、六区、三十六巷,交错纵横。
   清朝中后期,牛庄商业兴盛,全城幌杆林立,招牌迭挂,当时曾有“南麒麟(指广告)北招牌,中间夹个望乡台(指门脸)”之说。每年正月初六开市,从太平桥开始,鞭炮纸末铺满大街小巷。
   牛庄繁盛之时,有会馆、乐会、商会等等,逢年过节,乐会便选出会首,组织票友到会馆唱戏。街里的高跷队伍也有十数支。牛庄最早的商业会馆叫冀兖青扬会馆,来自河北、山东兖州、济南、江苏扬州的客商云集牛庄。
   清代东北的沿海商业是随着东北的开发而兴起的。到清朝,古海城已经变成一个大商埠。
关帝庙扩建成山西会馆
   顺治八年(1651),清廷下诏以“龙兴之地,不至荒芜”为由,开始从关内向关东地区大量移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的“顺治拨民”。开放东北以后,从鲁、冀、晋、豫等省份“闯关东”的民人开始大量定居牛庄,汉民的人口猛增,迅速超过了原有的旗人。外省移民们租种旗人的土地,辛勤的劳作,为牛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出于团结同乡、互相帮助的目的,从关内来的移民先后在海城镇内建起山东会馆、山西会馆和直隶(河北)会馆,作为同乡会会所。现在,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就是建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会馆(关帝庙)。
   当时由于海城的山西会馆行帮较多,人气最旺,山西会馆成为海城行帮中强势团体。山西会馆还设有“帮董”,都是山西在海城的经商大户,他们在同行中议定行情、市价,约束徒弟伙计,制定行约店规,调解纠纷,同时也组织壁垒、对抗苛勒、抵制外来资本等。
海城山西会馆内部
   据《海城县志》记载,“关岳庙又称武庙,本为关帝庙,在城西门外大街路北,正殿三楹,后殿五楹,大门三楹,钟楼、鼓楼各一。路南乐楼一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郑绣建,后屡经晋商捐资修建后,作为山西会馆”。
   整个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前殿、后殿、东西配房、戏台组成。山门前有立体石雕大狮子两尊,守卫在门前。整个建筑群占地约3000平方米。
   会馆山门古朴气派,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两侧的墙壁上雕有“忠义”二字。前殿为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屋檐斗拱翘昂、木刻精致,前楹与后柱均用磨光鼓石为基,前有外廊后有抱厦,山门左右建有钟、鼓二楼,结构严密、檐角翘丽、造型别致。后殿造型朴素;东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工整、雄伟,特别是木雕工艺,刻工极细。山门墙面有三国演义壁画。
   该建筑群从一九八七年起,省、市政府先后拨款达百余万元和博物馆自筹资金近二百万元,先后对该建筑群进行了全面维修和重建,现仍有戏台没有恢复。有一位部级领导曾评价,昔日关帝庙对面的大戏台和云冈石窟现有的戏台是同一张图纸,那个戏台保存完好,这里的却消失了。
   据有关部门考察,目前在全国各种庙宇中,有40%是关帝庙,但在关帝庙中能够有如此规模的,只有两座,一座在山西关公老家,一座就是海城这座。
   虽然这里仅是当年晋商身在异乡的临时聚集地,但会馆的整个建筑构建精良、布局和谐,宏伟又不失别致,处处可见营造者的精心和修建者的经济实力。
   海州知县郑绣兴建的关帝庙虽然建筑宏伟,风格独特,然而却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筑,前后殿建成后,因资金不足停建了。有人说,不知道知县郑绣当年兴建关帝庙时是否想到,一百多年后,晋商会轻轻松松抢了自己的风头?
   其实,重修关帝庙,扩建成山西会馆,晋商抢的不是风头,精心修建时,有的只是对关帝的默默尊崇和对信义的始终秉承。
岔沟晋商:“小金人”有钱,还要了三年饭
   清代中晚期,就在山西这几个晋商大院辉煌的同期,海城岔沟镇也出了一个“郭金人”:他的本名叫郭家懦,绰号“小财神”,由于他财运亨通,不到十几年光景就发了大财,因为他财多势大,所以当地人称“郭金人”。
   郭家到海城的开山老祖郭殿元,原籍在山西省徐沟县,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市南部的清徐县徐沟镇。他有制醋酿酒的手艺,更精于商道。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时,郭殿元父子终于来到了海城岔沟地界,来时就是有备而来,加之山西人为人精细、处事诚实守信,干活任劳任怨,又有三个迅速成长为壮汉的儿子帮衬,郭殿元带着三个儿子先以开小铺子制醋酿酒开荒种地开始,日子过得逐渐殷实起来。
   随着家族队伍的壮大,郭家开始向海城、大石桥等大集镇发展。几十年后,郭家的财富达到了顶峰,郭家广泛地深入钱庄(票号)、当铺、烧锅酒厂、旅店等行业,并大规模地买地建宅子。海城老人口口相传的是,郭家的买卖从海城一直开到北京城,“走到北京,都喝自己家的水。”
   在清朝末年,郭家选中了八岔沟西街兴建住宅,大门两边有雕刻的对联:
   上联是:辽左卜新居海邑门楣光奉省
   下联是:山西传旧脉徐沟世袭出汾阳
   郭家出了个“小金人”郭家儒———至今海城老年人还用以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小金人’有钱吧,还要了三年饭呢!”
“小金人”郭家儒长大时,家族依然保有着从海城到北京的庞大生意网,虽不及以往兴隆,但管家和各店掌柜的打理得还能维持,因年少就拥有如此大家业,郭家儒便有了“小金人”的雅号。但生活阔绰的“小金人”却不关心家里的产业,每天只知吃喝玩乐,后来就染上了吸鸦片。鸦片的蚕食不但掏空郭家的家财,也摧残着“小金人”等这些郭家的东家们的身体,东家不理家政,佣人伙计们又连吃带捞,家败得最惨的恰恰是原来最风光的“小金人”,他人生的最后三年,是在讨饭中度过的,
   “小金人”的故事,无论是对过去的晋商,还是对今天的晋商,都是发人深省的案例。
   一阵阵紧锣密鼓,一套套奇特装束,一个个高难动作……在2008年7月18日鞍山玉佛苑广场的奥运圣火鞍山站传递起跑仪式上,独具辽南风情的海城高跷让现场变得异常喜庆。这个即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中登台的民间项目,借助圣火传递让人们目睹它的风采。
   海城高跷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辽南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辽宁海城地区已是商贾云集,繁华富庶,丰衣足食的老百姓逢年过节,都会踩着木棍制成的高跷载歌载舞,表达勤劳收获后的喜庆。
   相传著名的海城高跷、喇叭戏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来艺术而演变形成的,精明的晋商早就熟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营之道,走近海城山西会馆,祭拜关帝,对文化和信仰,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思考?

(责任编辑:三晋源)


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更多信息

商会公众号:bjsxqysh 商会微信号:15313254191
北京山西企业商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6012591号-1 来稿邮箱:bjjshang@163.com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易和有容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