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手机网站 | 访问旧版 |您好,欢迎您!
登录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网络营销 融资贷款 天下团销 战略合作 客服中心qq登陆
网页顶部

襄樊山陕会馆沧桑

发布时间:2014-03-24 11:00:15点击:0


来源:山西会馆网  作者:徐 信
   山陕会馆是我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第一所学校——襄樊二中所在地。 1961年9月我去二中报到就职,走在樊城磁器街上,迎面就看到高高的墙头上装饰有黄绿色琉璃的建筑,门前有石狮、石柱、石台阶、石门框和大方石铺的地面。呀!是座庙。只是在石门框的上方写有“湖北省襄樊市第二中学”字样。当我推开铁片包的厚厚的木质大门,跨过一尺多高的青石门槛,学校就在这座“山陕会馆”的古建筑群里。
   我在襄樊二中工作了23年,是我现有生命的三分之一,亲眼看到了这座古建筑群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后由陕西人集资,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兴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殿”。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重修山门和戏楼,又相继增建了花园和荷花池等,使这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殿、阁、楼、堂100余间,是樊城历史上繁华商埠的缩影。
   凡是从襄樊一桥上走过的人都会发现在樊城引桥东侧有一片黄色琉璃瓦盖顶的残破的建筑群。这里有一个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樊城迎旭门外有一个小飞机场,飞行员是苏联志愿飞行队队员。当他们架机掠过城区上空就会见到城中这黄色屋顶的建筑。他们惊奇地问道,樊城不是帝王的都城,也无行宫、墓冢,为什么会有黄色屋顶的建筑?这是不符合中国封建帝王的规则的。
   外国人岂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黄色除了是帝皇的专用色外,还有祭祀两位文武圣人的庙宇建筑也可以使用黄色,他们是孔丘和关羽。关羽祖籍山西,因此来襄樊的山西、陕西藉客商们,在这闹市的最佳地段修建了用黄色琉璃瓦盖顶的山陕会馆。在后殿的四根石柱上刻有这样的楹联:先武穆而王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三百多年来山陕会馆也经历了兴衰变迁。据老人们讲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面曾是一所小学。1949年创办了“襄樊市中”。年纪幼小的学生们就在偏殿和侧室里学习和生活,见到那么多大小菩萨、老爷都特害怕。1952年将后殿供奉的关羽、关平、周仓等的泥塑金身拆除,改建成两层楼,楼板的横梁就搁置在左右侧的古石碑上。二十世纪60年代襄樊二中只有初中部,初一年级在南侧偏殿上课。古老残破的建筑随时都在威胁着师生们的安全。1962年秋的一天,初一(4)班教室房樑出现险情,幸亏及时发现,中午放学前撤出了学生和课桌椅等一切。中午时分这间教室轰然坍塌,其传出的轰鸣声及灰雾惊动了学校周边的居民和行人,庆幸的是无一人伤亡。此事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后在校区北边空地上建造了两间新教室。
   1961年我见到的山陕会馆,不仅是黄绿色的高浮雕,在瓦上还有一组一组历史故事的组雕。最令人惊叹的是大门两侧的琉璃照壁了,上面的图纹、人物也有其含义:左边是“日”,右边是“月”。左边立的是文官,右边站的是武将。另一精彩的建筑就是院内的钟鼓亭了。两座钟鼓亭分上中 下三部分,1964年以前钟鼓亭的中下部是相通的,有木板相隔。可能是将钟鼓搁置在中部,下边是敲击钟鼓之处。那时中部四周钉有木板。四根粗大的圆木柱从地面頂托着亭上部的斗拱和顶部。亭的斗拱结构至今未变动过,斗拱下边的四块木雕:琴、棋、书、画没有变动,仍为原物。但斗拱上的亭頂部经21世纪的翻修,已完全失真变样了!原貌是四角高挑,尖部各有一条鱼,显得轻盈美观,在其下部悬挂有风铃,微风吹动就可听到清脆的铃声。但那时会馆古旧残破的外貌令人感到凋零和沧桑。
   现在襄阳古城墙西北角“夫人城”城头上的亭子,就是在80年代仿照“山陕会馆”的钟鼓亭建造的。
   1964年市政府文化局曾拨款维修钟鼓亭。拆除了亭中部四周的木板,显露出四根大圆立柱。又考虑到年代已久,木柱承托不了上部的重量,就在每根圆柱的内侧加上30mm粗的铁柱支撑。中下部之间用钢筋水泥固定。同时对亭上已损坏的花纹、鱼等翻模复制。斗拱下的装饰木雕以粉绿色作底色,凸起的图纹涂上彩色。四根大柱刷上大红色。当工程完成后,人人都拍手叫绝,赞叹这次的修缮。因经费有限,只修缮了钟鼓亭。
与此同时将山门外北側长期躺卧在地上的石柱重新竖立起来,将上部折断部分和顶部的小石狮重新安插在上方,成一整体。这两根石柱又立在原地陪同一对大石狮四十二年。
   好景不长,时间未过两年,恶运降临,会馆惨遭浩劫!
   1966年夏,“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潮已进入古城,山陕会馆也被扣上“四旧”这莫须有的罪名。1966年9月2日将近中午,当时的某技校的“串联”队来到二中,向在校学生介绍“革命形势”。在他们离校前有学生问他们,这些古建筑是“四旧”吗?有人答曰,你们看是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发疯似的架梯爬房攀上房顶,掀掉房顶屋脊上的一切装饰物。笔者亲眼见到钟鼓亭上的琉璃装饰物和戏楼、大殿等顶部的琉璃装饰物从插在屋脊顶部长一米多的铁柱上一段一段拆卸下来扔下杂碎,只留下铁柱一根只刺苍穹达41年。亭上的四块木雕也遭重锤打击,因木质厚实未被击碎,后又想用钢锯撕断木雕。经劝说,才未实施。这几块木雕才保留至今。当时房頂上一批学生在行动;地面上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将几个月来从学校周边搜罗来的“四旧”物品付之一炬。唉!当时是无能为力,只有痛惜!
   劫后余生的会馆一片狼藉,残破凋零,悲惨凄凉。学校也不成学校。1968年市区两派的斗争上升到武装械斗。炮声隆隆,子弹横飞。会馆也遭到炮击,一名初二年级学生被流弹击中,无辜伤命。
   1969年—1970年全国响起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三线建设要抓紧,与帝修反争时间”;“提高警惕,要准备打仗”等口号。三线厂矿向内地搬迁兴建。新建铁路焦枝线将通过襄樊,在汉水上架起一座铁路桥。铁路桥的红线就画在山陕会馆上。现在桥北的22个引桥墩就在大殿后,学校操场上立起的。修建大桥的工程人员是从刚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转战来襄樊的。襄樊二中整个校区被划为施工工区。二中被安排到襄樊一中后院城墙边的教室上课和生活。近一年的时间大桥建成通车,襄樊二中才返回山陕会馆。会馆的殿、堂、楼、亭虽又被拆改了一次,但没有伤动古建筑的筋骨原貌。
   十年浩劫刚过,山陕会馆又遭灭顶之灾. 1978—1979年某些人和执行者以扩大校园,改造旧房为名,横蛮地拆除了会馆的前半部分:山门、半坡厦外屋、天井和戏楼,门前的石级台阶、石板路面也被刨掉;戏楼上的珍贵图纹、大型木雕、文字材料、石刻艺术品也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在从天井到戏楼的门上有一块长约两米的石刻“天地同流”四个大字,被一执行者用铁撬杠推下,摔得粉碎!拆下的木柱都被改成了课座椅。仅剩下大门外两侧的琉璃照壁、石柱和两头石狮仍留在原地,忠于职守地“护守”着圣地。
   熟悉会馆历史的人问会馆南侧的四间殿堂及荷花池、花园何在?也被拆了,建成了现在的两排教职工宿舍。
   九十年代又一次拆建,将七十年代末建的宿舍楼拆掉建起现今能见到的办公楼和教学楼。院内的石条、鹅卵石路面全覆盖上水泥.
   2001年12月,有一次我返回二中,见北边钟亭的一角下部多了一根斜柱,此柱顶撑着摇摇欲坠的亭角。这是木质长期被水侵蚀腐朽的现象。看后心里真不是滋味。又过了一年,这一角断裂坍塌。幸运的是在断落下来时没有伤及师生。
   近些年襄樊刮起了拆迁老街、老巷、老城区的风,提出要建设“襄樊的‘外滩’”。1999年一天我在陈老巷拍摄时,获知该巷的居民已收到限定三个月内全部拆迁的指令。同时我也在樊城的老街巷、古建筑和会馆的墙头、门板上见到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书写的大型标语和张贴的告示及铜牌,内容是:“历史街区严禁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受法律保护!”。这是一次针锋相对的较量,人们都在观望并翘首以待。在山陕会馆大门外的北側街边至今还树有一块文字极不规范的碑座,上面写有“省级文物单位”字样,已立在那里三十年了。这些大型标语、通告和保护自持牌仍档不住一个“拆”字。不多久,从樊城火星观到迎旭门,中山前街左右的民居、商铺、房舍都陆续消失了。山陕会馆门前的民居、商铺也成了瓦砾一堆。42年前修复的门前石柱,于2006年又被违章的汽车撞断,身首分离!有关部门未及时追究责任,更没有修复还原,可怜的小石狮在院内亭下石碑旁躺了不到一年,小石狮又无踪影了!小石狮复活了?还是被“关爱者”关进私设的“牢笼”了?人们只有回忆和哀叹了。
   山陕会馆的命运将会如何呢?新世纪来临之际,给人们带来了好消息,全面维修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修旧复旧”是这次维修的原则。2002年这一工程开始了,但一直到2004年才完工,什么原因尚不清楚。现今的“山陕会馆”是什么样?这里不必细说描绘啦!关心者可以亲临现场去观赏、评说。
   据2006年8月9日《襄樊晚报》第四版刊载的文章《山陕会馆维修疑云》一文所说,原在古老的樑柱上三百多年的木雕艺术作品,维修后没有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被几件塑料制品取代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那里去了?一位负责维修工作的副主任答记者问:这些古艺术品被盗了,腐朽了,当垃圾处理了。岂有此理!是谁盗走了?不追查,不报案; 这些在樑上的木雕在施工时都是完整无损地从樑上卸下来的,毫无腐朽现象。现今的“山陕会馆”是五颜六色,油漆一新。却不知道“山陕会馆”已被偷樑换柱,钟鼓亭也改头换面啦。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样地消失了!

(责任编辑:三晋源)


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更多信息

商会公众号:bjsxqysh 商会微信号:15313254191
北京山西企业商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6012591号-1 来稿邮箱:bjjshang@163.com
站长统计 技术支持:易和有容网络中心